搜索信息

搜索贴子

搜索新闻

搜索店铺

搜索商品

搜索团购

搜索新闻
517美食 ☉ 517吃喝玩乐 ☉ 517旅游 ☉ 印度:金色古堡的一次历史穿越

印度:金色古堡的一次历史穿越

2015-02-06 21:23    来源:网络转载    作者:未知    阅读:200次    我要评论

分享到:更多分享
  昨晚11点,我和小西、小凡从焦特布尔上火车,去杰伊瑟尔梅尔旅游,凌晨4点40到达。   火车一路上没有广播,没有工作人员露面。一直到乘客开始下车,才知到站了。   每人的身上、铺位上,落了一层黄沙,这是昨晚被风吹进车厢里的。   因为杰伊瑟尔梅尔位于塔尔沙漠的腹地。      一位青年男子在站台揽客,把我们带到站前一辆陈旧的吉普车上。   灰头土脸的三人坐在车里,在路上颠簸了二十多分钟,被拉到城内胡同中的一座三层小楼前,这是小老板的家庭旅馆。   据传说,杰伊瑟尔梅尔原来是天上的宫殿,后因为魔法师的咒语,一夜之间被移到荒凉的塔尔沙漠。此事被记载在《一千零一夜》中。   城内的小山上,有一座古堡,雄伟坚固。古堡和城内的民居,全部使用一种细腻的黄色岩石构建。   每当清晨和黄昏,霞光映在这些黄色的建筑上,整个城市闪耀在一片高贵的金光之中,甚为奇特。   因此,游览“金色城堡”,是杰伊瑟尔梅尔重要的旅游项目。                  我住进一个双人间,优惠价150卢比(合人民币24元)。   第二天早晨起来,到三楼平顶,南望是高耸的黄堡,北望是无垠的沙漠。   我向伙计要了一份面条,在饥肠辘辘中等了半小时,他才拎着蔬菜回来做。   一小时后面条端上来,一吃,牙几乎被沙子咯掉。   我按标价给了他55卢比(合人民币8,5元)。为吃这顿饭,等了一个半小时。决心再也不在此吃饭。   我在楼顶上记下古堡方位,下楼穿街过巷,按方位直奔古堡,大约半小时到达。   无需门票。进入大门,在古堡的若干条小胡同内登高爬低,发现古堡内还住着居民,并不是一座博物馆。                  当年的王宫显贵早已消失,古堡内的居民以开旅馆和出售旅游商品为业,小店林立,印度风情满城弥漫,令人想起那些神秘古堡的电影。      (古堡门前广场上的小贩)      (古堡门前广场上的小贩)      (古堡内的乞讨者)      这座古堡已建立了八百多年,但今天还住有居民。   不知他们是否是当年原住民的后人?是第几代? 这些房间是否有产权?   怀着好奇心,我在城堡顶端的一间屋门前停下,探头向里面的一位中年妇女比划:我想进来看看。   她同意了。但我无法表达想问的那几个问题。   这是一个单间,全部用石料建成,没有改装的痕迹,感觉最初就是这样。   地面、房柱和四壁,被多年的行走和触摸磨得发亮,显出历史的厚重。   从那个窄小的窗口向外望,古堡城外的景象一览无余。            走入底层的胡同,细细寻觅。   古堡内的胡同都很窄,使人想起老北京的胡同。   有些地方,两侧的居民站在自家门前,双方可伸手相接。   胡同弯曲,顺山势起伏,蛛网般通向古堡的四面八方。   胡同每隔一段,建有一个跨街拱门。   每次穿过黑暗的拱门,走到门外的阳光下,感觉象是穿越了时空隧道。   胡同两侧黄石料砌成的民居外墙、阳台护栏上,雕有极为复杂精湛的图案。   有些图案,甚至是把厚厚的石料镂空而成,着实令人惊叹。   我觉得,这些都是应当立即摆到博物馆,盖上玻璃罩的珍宝。      (古堡顶部为游客设立的咖啡座)         到达城堡的顶部,共要穿过三道城门。   每个城门后,都有一个小广场,是小商贩的聚集地。   还有居民们三三两两,坐在墙下晒太阳,聊天,逗孩子玩耍。   牛在广场上悠闲地散步,睡觉。   正是这种带有原始而神秘色彩的古韵味,使各国游客心境恬静,流连难舍。   也许自进入古堡的大门开始,每位游客心中,便开始了一个对古堡往事的浪漫推测和遐想。                                          转了四个小时,意犹未尽。   已是下午,出城门到街上吃了四个油炸包子,里面都包着一根辛辣的尖椒,地道的印度口味。32卢比(合人民币5元)。   大步疾行,到古堡南侧两公里处的荒原上。这里有一片辽阔的湖水,可以拍到古堡的水中倒影。   荒无人迹的湖水边,古堡倒影清晰光亮,果然出彩。   时有鸥鸟飞掠,落在水边,更显这里的宁静。   黄沙漫漫,烈日当头,旷野无人,我蜷缩在一棵孤树下,静静地等待落日,恍惚间,感到自己变成了一个皮肤黝黑的古印度人。                  (独自躺在古堡郊外荒野的大树下,翻看着《印度》这本书,遥望着古堡,等待落日,有恍若隔世之感。)   回来的路上,特意走入城堡外的胡同中,力求接近当地居民。   印度人很热情,见到一个“老外”闯入自己的深街老巷中,都用“哈喽”向你打招呼。   第二天上午又来到这片胡同。   在这些平民的居住区,我看到了正在洗衣、擦地的主妇,   开店的小老板,   为人理发的少年,   在小作坊里卖力气的七八岁的童工,   牛在狭窄的胡同中漫步,   老人在阳光下闲坐,   妇女聚在某家的门前,唧唧喳喳地议论着什么,   牛车拉着大水箱,缓慢地走在石板路上……   一幅祥和安宁的市井图画。   这里的建筑和古堡一样,也全部由黄石块砌成。石块坚硬细腻,色泽明亮,雕刻着各式花纹图案,彰显印度风格。                     (皮革作坊里的童工)      (老门老锁)                        下午,我第三次来到胡同。   在一处小摊位坐下,先要了两小杯奶茶,一盘炒米饭,共二十卢比(合人民币3元多)。边吃边观察路边的景象。   坐了二十分钟,感觉找到了想寻觅的氛围,于是又要了两杯奶茶,慢慢品味。   小巷中的居民,三三两两地坐在路边,边喝奶茶边闲聊,不时观察我这个“老外”。   我也细细揣摩着他们的表情和举止,就像在读一本介绍印度平民的书。   目光相接时,都粲然一笑。   从胡同出来,信步闲游,无意中见到了一片贫民窟。   这些房屋建在马路边上,低矮歪斜,用泥巴粗粗地糊在砖头上做墙,顶上架几根木头,搭上塑料布遮风雨,墙上留一个口,搭一块布做门。   在门前用几块石头涂上黄泥架起锅,就是灶台,用捡来的树枝作燃料。   屋内无床,夜晚卧地而眠。居者衣衫陈旧肮脏,老老少少挤在窄小的空间里。全部家当,就是几件锅碗瓢盆。      (郊外的贫民窟)                     听说印度城市的边缘地区有大面积的贫民窟,包括首都新德里。   尽管没见到,但看眼前情景,便已略知一二。   到印度旅游15天,这半个月,印度留给我的印象深刻。   印度很大,时间很短,我看到的,也许只是一些表象,并非主流和本质。   它的缓慢中蕴含着淡泊,贫困中蕴含着尊贵,杂乱中潜藏着机遇,这样看或许更客观。      (一位小吃店的老板喜欢请外国顾客留言,我写下了这段话。)            (排排坐,吃果果。拍摄于焦特布尔郊外一座小公园。)      (全家福)      

发表评论:

本站客服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