行摄大香格里拉环线之(2) ——千年盐田 天人合一
在大香格里拉环线上,盐井更像一位老师,他用他1300多年存在的历史向我们回答了一个在文明社会争论不休的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论题,这一论述没有澜沧江水的激情澎湃,有的只是大江两岸存续千年的古老盐田的娓娓道来和纳西、藏族人民流传不变的质朴微笑。所以,大香格里拉首篇非盐井莫属。 盐井是迄今为止,茶马古道上唯一存活且保留着原始血液的活景观。这里地处川、滇、藏三省区交界处,沿澜沧江而建,曾经与丽江一样,作为茶马古道上的经济重镇,从1300年前开始,就使用最原始、最古老的手工嗮盐方式,年产盐量上百万斤,到今天仍然是横断山区农牧民和家畜主要的供盐区。如果说丽江的灵魂已经被血液里商业细胞所替代,那今天盐井3200多块的盐田在烈烈日光和湍急河风中喷薄而出的则是最为自然厚重的民族文化。 盐井人是古往今来,我们最为值得尊重的劳动者之一。在汹涌的澜沧江边,东边的上盐井村和下盐井村,西边的加达村沿着陡峭的山崖,用木桩、砂石人工建起了宏伟壮观的盐田,盐工从江边背着木桶下到10米下的井边打卤水,背到山上的盐田晾晒,平均每桶重达35公斤,每天要往返300-500趟,收盐则需要将50公斤一包的盐运至家中。而这一切,都是由家族的女性完成,每个女盐工从15、6岁一直要工作到40多岁,如果说无奈,却时常能看到她们质朴的笑容,目光纯净简单。 作为一个城市人,拿着摄影器材对他们生产生活条件去评头论足多少有些矫情。但是,我们试图用现代文明去洗礼我们认为的落后的时候,我们面临着一连串的问号。传统文化与现代发展似乎已经形成了非此即彼的对立,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在近几十年矛盾也日趋尖锐,何去何从?很显然,盐井人与大香格里拉相依为命,依赖于自然而不过渡索取,维系千年而不衰,人与天地山水共存之中的自然与和谐而表现出来的天人合一,似乎给我们提供了一个标准答案。 P1
P2
P3
P4
P5
P6
P7
P8
P9
P10
P11
P12
P13
P14
P15
P16
P17
P18
P19
P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