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信息

搜索贴子

搜索新闻

搜索店铺

搜索商品

搜索团购

搜索新闻
517美食 ☉ 北京吃喝玩乐-吃货网 ☉ 二毛:美食家孔子

二毛:美食家孔子

2015-02-06 22:35    来源:网络转载    作者:未知    阅读:173次    我要评论

分享到:更多分享
孔子的美食主张主要记录在《论语》中,最著名的一句就是“食不厌精,脍不厌细”。在我看来,这是中国饮食第一次有了精品意识。    美食家孔子  by二毛  孔 子是伟大的教育家、思想家,是一代圣人,但抛开这些光环,他跟平常人一样有七情六欲,对吃喝也很讲究。在我等贪食后辈看来,孔子也是中国最早、最伟大的美 食家,其在美食方面的思想和细致要求,深刻影响,或者说从某种程度上也决定了中国的美食传统,丝毫不亚于其在思想文化领域的影响力。  其实,不但是孔子,孔子和他的门徒所组成的儒士群体在当时都是以“贪吃”著称的。所以,春秋战国时代提倡节俭的墨家就曾攻击儒家,说他们是一帮“汤食之徒”,翻译成现代语言就是“职业蹭饭的”。这可不是凭空诋毁孔圣人,岂不见子曾经曰过:“有盛馔,必变色而作”。也就是说,遇到饭局必须正经地当回事,正装出席更是必须的。    孔子的美食主张主要记录在《论语》中,特别是《乡党篇》中,总结起来约有20多 条。最著名的一句就是“食不厌精,脍不厌细”。在我看来,这是中国饮食第一次有了精品意识。现在美食界还在提倡“家常菜精做、粗菜细做”,这其实和孔夫子 的主张是一脉相沿的。于是,精品意识第一次深入到了饮食中去,有了这种意识,才有了辉煌灿烂、冠绝世界的中国美食的起点。  孔子还对饮食的卫生标准第一次提出了具体要求。他说“食而,鱼馁而肉败不食”,还说“色恶不食”、“臭恶不食”。讲究不吃腐烂变质变味的食物,这和现代卫生标准是相通的。在食物匮乏的时代,能有这样见解,的确非常难得。  孔子对烹饪的火候提出了标准。他说过“失饪不食”,即火候不对、过或者不够都不吃。还有一句叫做“失时不食”,关于这句话历来有很多解释,这里我要谈一下自己的理解。  食物,无论是动物还是植物都有自己的生长周期,不到时候就吃即是违背“天时”,比如反季节蔬菜等,这都是经过现代科学验证过的。还需要强调的一点是,食用原本不产于这个地方的食物也是一种“失时”。  “时”还有一个要求,即按时吃饭。一日三餐,如果按时去吃,就会很香。而如果不按时吃饭,只吃宵夜不吃晚饭,不吃早饭只吃午餐,不吃晚餐以蔬果果腹等,也叫“失时”。这样吃饭味道肯定不会比按时吃更好,而且还会引起胃病,进而更加影响胃口。  实 际上,“时”已经成为中华饮食的一个重要标准。比如,《黄帝内经》提出,日常饮食要符合“四时月令”。仔细回想一下,为什么小时候没有大棚蔬菜,都是吃时 令蔬菜,反而感觉特别香?而现在,按照自然生长周期成熟的蔬菜味道依然要胜过反季节蔬菜,其原因也在于反季节生长的东西都是失其本味的。  我自己一般是不吃反季节蔬果的,这不仅是出于生理上的逆反。比如,冬季卖的那种又壮又鲜的豌豆苗,看起来虽美,吃起来却少了自然的清香,而且总感觉有种“化学”的味道。《礼记·内 则》提出:“凡食齐视春时,羹齐视夏时,酱齐视秋时,饮齐视冬时。凡和,春多酸,夏多苦,秋多辛,冬多咸,调以滑甘。”这段话的意思是说调和食物要看四季 的气候:食物宜温,羹宜热,酱宜凉,饮宜冷;味道的调配也需遵行节律:春季多用酸味,夏季多用苦味,秋季多用辣味,冬季多用咸味,而且要用滑润、甘甜的调 料来调和。这都是对“时”这一概念的深度阐发。    孔 子对刀工也有要求:“割不正,不食”。在这里,说说我的一次失败经历。腰花是我经常做给自己吃的菜,有一次犯懒,让卖腰子的人帮我切花刀,但他把内侧花刀 切成了外侧花刀,而且十分粗糙,回去后我有意加大了火候,做了很多补救措施,但做出来的腰花却是又老又臊,全没有了往日的美味——这道菜就是完全败在“割不正”上。  “不 得其酱,不食”。孔子要求各类肉食搭配专门的肉酱,如果肉和酱搭配不合宜,也是不吃的。之所以会有这样的要求,是因为在孔子生活的那个时代,人们烤肉吃得 比较多,所以,酱的作用就更加明显,而孔子对味道调和是很挑剔的。有趣的是,孔子两千多年提出的标准居然和如今法国大餐的要求不谋而合。法国菜要求什么菜 配什么酒,一般的规矩是红肉配红酒、白肉配白酒;烹什么肉就用什么汤,比如,烹鸡肉用鸡汤,烹牛肉就最好用牛肉汤。  “肉虽多,不使胜食气”。这是在说饮食比例和量的控制,这在我们的生活中也有体会。如果是下饭菜,份量不应该超过主食的一半,否则就夺了味,饭菜都不会那么香了。即所谓“五谷为养,五果为助,五畜为益,五菜为充”。  “食不言,寝不语”。这条准则已经被现代科学证实了,在生理和心理上均有合理性。吃饭的时候高谈阔论不但不卫生(唾沫横飞),会冲淡食物的味道,而且很危险。一个著名的例子是民国“财神爷”宋子文,他晚年就是吃饭时因为大笑而被一块鸡骨头噎住致死的。    孔子还对饮具提出了具体要求,他甚至大喊:“觚不觚,觚哉?觚哉?”也就是说酒器不合规矩,就不能喝酒。这虽然有礼制上的要求,但也有其合理之处。比如,现在我们喝啤酒,如果用小酒盅,无疑是会影响口味的。  基本上,孔子的美食思想都可以归结为一句话“食不厌精,脍不厌细”。孔子美食思想的一个现代体现就是曲阜孔府著名的“孔府宴”。这一菜系融合宫廷菜、官府菜和民间菜的风味,却又书香气十足,堪称中国美食文化历史的微缩样本。

发表评论:

本站客服
回到顶部